少看鸡汤,多做实事
我们好像都是有理想的人。
工作体面收入可观有车有房已经算是底线了,我们还想要其他的。比如生活得有品味,有格调,享受的时候可以拥有物质,厌倦的时候可以去物质,年少时尽情拥抱爱情,成熟时自然获得婚姻。还比如,闲的时候可以说走就走去旅行,忙的时候可以依靠才能安身立命。还比如,思想有境界,胸中有气量,心中有格局,眼界智识觉悟,也都有。
但我们都想多了,或者说,大部分都只是想想罢了。
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到什么呢?
我们大学生啊,玩游戏混时间的太多了,花父母钱得过且过的也不少,剩下的其实也差不多,他们读书去了。但要问有谁心中没有理想,谁心中都有理想。最根本的问题是,有谁会真正去做去实现呢?
然后理想变成了梦想,梦想沦为空想,最后是怕,潜意识里自我怀疑和悲观主义开始萌芽。在如今这个时代,信息过剩,群体与群体之间的
藩篱少了,我们如果愿意,可以了解接触接受到很多带有浓浓意识引导容易产生共鸣的新鲜事物,而稍不注意,就会马上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
然后躲在其后和同病相怜的人抱团取暖。这些标签,叫做小清新,叫做二次元,叫做文艺青年,叫做技术宅,叫做犬儒主义,理想主义,和所谓的自由和信仰的拙劣抄袭。
而到头来,我们还是做的太少,想的太多。
但这些都太正常了,没有人可以跳出来客观审视评判,需要这么评判的,是另一些东西。
对不起,有点跑题了,下面切入正题。
正如上文所说,大学生可以什么都不做混日子,将来廉价劳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份子;大学生可以什么都不做打游戏,将来也是人畜无害
促进了社会稳定;大学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做白日梦,将来什么都不是几代下来也可以实现共产主义。
但大学生最让人痛恨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是,他们什么都不做却又喜欢看读鸡汤文看励志书。
都是些傻子。
我对书是有感情的。所以看到很多同龄人学习那么累还努力挤时间看书我很敬佩,但再一看他们究竟看的什么,又很惋惜。严肃文学不说,外国的小说不分类别都可以看,那极好;社科人文自然,不论观点如何,那也是长见识;中国的,大陆你看老一辈的大师,看如今的冯唐阿乙张悦然,香港你看李碧华董桥,台湾你看余光中龙应台,没人拦你。但你看成功学,看鸡汤文励志书,你说你傻不傻。
鸡汤文是什么,人把鸡肉鸡腿吃剩了留了点作料拿给你用理想泡饭做“精神食粮”的。励志书是什么,人成功了有钱了之后看你可怜闲没事找枪手骗你钱就为看你自嗨的。有用么?
大学生们,尤其是很多看似怀揣远大理想胸怀宏伟抱负的大学生,对这些成功学印刷品简直是洗手捧阅。看到那些激励人心的字句,点染斗志的故事,感受到从中迸发出的力量,折服于其中震撼人心的理想,突然之间就像有了廓清天下征服世界的心胸,然后呢,然后就顿了顿,继续混日子打游戏做白日梦去了。
你说你一点行动力都没有看鸡汤励志干嘛?
你说你身无一技之长还瞎看鸡汤励志干嘛?
你说你智识眼界思想都没看鸡汤励志干嘛?
一只手端着书谈古论今,另一只手脱裤子撸么?正经书没看过几本实践经验没几回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了么?还是眼屎都没擦干净字不识几个就开始考虑国际局势了?
这些人是真傻,傻得没话说。而那些鸡汤文励志书,起的纯粹就是助长作用。真正有本事的人会看这些垃圾?他们是成功之后为玩弄你写这些垃圾;真正一事无成的人看这些又有用么?求得暂时的精神快感填补空想和现实之间的真空罢了。
我还记得院里文学社第一次例会,让推荐书,好几个人(他妈的还有几个女生,悲哀)站起来张口就是李开复的什么《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而美好》,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还有像什么《谁动了我的奶酪》,《力量》啥啥啥的……我当时先尿了,然后开始惋惜,这几个妹子毁了。果不其然。元旦晚会让准备节目,个个请假,唱歌跳舞主持技能展示都不会连台都不敢上,这叫“做最好的自己”?
但你还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女孩子还好,还会尴尬害羞错愕一下,男生不行。他反过来教育你,从鸡汤文励志书里学的那套反驳你,什么个人自由,什么思想独立,什么拒绝教条形式主义,如此如此。都是屁话,这些就属于中毒太深。只不过你听他说完,还得看看他在做什么。能做什么呢?无非就是说说晚上通宵游戏白天无所事事罢了。鸡汤文给了这些人意淫的盔甲,励志文给了这些人套牢的动力。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回到标题,为什么说鸡汤毁三代,励志穷一生?成功学是不会让你成功的,它让大学生“以为”自己成功,结果还是一事无成,最大的益处,
充其量是帮作者添了一笔稿费帮出版社增加点收入而已,而坏处,这些垃圾荼毒了迫害了一批又一批本来算不上无能的人,在这点上帮助他们成功。
说来其实还是悲凉,如果大学生们都是满满的行动力,都有梦想而且都在努力去实现,还能让这些玩意儿钻空子么?然而现实就是那样残酷,有些东西,不止别人,连自己都很难改变……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学生们,先从扔掉鸡汤和励志书,踏踏实实干些实事开始吧。